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学研究 > 科学普及
科学普及

乘风破疫丨疫情下,一个垃圾的自我剖白

2021/10/11点击次数:

70.8海洋媒体实验室



如今,厦门的防疫攻坚战已初见胜利的曙光。但在另一片战场上,战斗仍在持续……


大家好,请叫我垃圾。

请不要笑好吗,垃圾也是有尊严的。

听说你们人类疫情防控的不错,恭喜恭喜。

作为垃圾群体的代表,其实我得感谢你们。

因为自疫情蔓延以来,人类的防控措施多管齐下,你们出行受到大幅限制,但却源源不断地“制造”出了我的同类。

这些小伙伴遍布世界各地,真是令我“欣慰”。

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垃圾,我搜集了各种资料,排了个族群榜单,炫耀一下。


     


“疫情垃圾”榜单揭晓:

大批垃圾即将来袭

NO.1

个人防护用品

位列榜首的“垃圾巨头”当属个人防护用品(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,下文简称PPE)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,PPE包括头罩、口罩、手套、防护服等。因为疫情的缘故,曾经常出没于医院的它们,如今也“积极”活跃在人类的日常情景中,比如你家,比如干饭食堂,比如剁手商场。          


个人防护用品大合集 | 图源:zenefits.com


在这些PPE中,废弃口罩就占了约80%,当之无愧的“疫情垃圾之王”。这位能“称王”,我是没意见的,毕竟你们人类有七八十亿,人手一个口罩,都能闷死一片小海湾的小鱼鱼们。据估计,疫情时代下,全球口罩使用量高达1290 亿个/月,换而言之,你一眨眼(≈0.2秒),世界上就又多了10000个被使用的口罩





NO.2

医疗废物

“榜眼”主要活跃在各类医疗机构中,因其病毒传染性,排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首位,是名副其实的“疫情垃圾毒王”。除了医用PPE外,还包括医院中常见的针头、注射器、各类消毒用品、治疗性化学品等等垃圾。这些家伙不好相处,废弃前后简直就是两幅面孔,不仅危害性更强,处理难度也更高。数据显示,湖北省疫情暴发期间,传染性医疗废物日产量从40 吨暴涨至240 吨,直接增长了6倍。中国医疗废物坚持“应收尽收、应处尽处”,尽力基本实现“日产日清”,的确最大程度地守住了疫情传播防控的一处重要关卡。

我实在不想表扬你们的,但做垃圾就要诚实、谦逊。


图片        

全副武装的垃圾收集人员正在运送数吨的医疗废物 | 图源:globaltimes.cn




NO.3

外包装垃圾

没想到吧,外包装垃圾居然“荣获探花”!

根据长尾理论,末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群体们,集合起来的力量也足以与“巨佬们”抗衡。这些以“一次性塑料”、“纸板”为主的外包装,看似是零散无组织的“散兵”,但事实上,由于长时间的居家隔离,你们人类动不动就点外卖、网购、囤货……都使得食物、生活用品等的外包装源源不断地大量产生。这些外包装垃圾群体便“迅速起飞”,冲上第三名。


图片        

我是一条塑料垃圾分割线 | 图源:dreams.com







     

“疫情垃圾”入侵记:

论垃圾们的十八般“污”艺


感谢人类的随意丢弃和疏于管理,我们这些“疫情垃圾”得以大量占领街道、郊野、海滩等陆上公共环境,“陆地战”是我们垃圾的第一作战方案。


老将“塑料垃圾”包含外卖餐盒、口罩等防护用品等,凭借其短时间不可降解性,成为了当地的“老赖”,霸占了大量陆地原著生物的领地。这些垃圾不仅会直接污染陆生动物栖息地,还会干扰它们正常的捕食、飞行等生命活动,甚至会被当做新奇的美味误食,成为动物体内的“腹中结石”。


图片        


“占巢为王”

图源:oceanconservancy.org


图片        

别抢我的“肉”

图源:indiatimes.com




而我们的“暗哨”——残留在垃圾表面的致病菌——则悄咪咪地潜伏在暗处。最新的研究表明,新型冠状病毒在塑料、气溶胶、纸板等多种物质表面均有较强的生存能力,尤其是当它在口罩、手套等PPE上停留的7天内,仍保持着高度传染性。那么它是否会进一步造成疫情的二手传播呢?尽管目前这一猜想并未得到科学证实,但你们人类或许仍应该提高警惕。

我就是那么善良,朴实无华。


图片        

当随处可见的塑料包装“染”上病原体 | 图源:参考资料[8]


占领陆地只是“垃圾入侵”的第一步,我们的野心绝不止步于此。

你人类总说“目标是星辰大海”,我们也是。

暂不说负责太空的垃圾军团都快成“小行星带”了,我们负责地表的这波垃圾,下一个目标就是溪流、湖泊,甚至是遥远的海洋


我们垃圾虽然没有人类直立猿的双腿,但是我们有大自然的“助力”!




第一步

偷渡!

散落在街区、郊外、海滩,甚至是废物填埋场里的垃圾,在风力、人力或生物搬运的作用下,闯入河道支流,汇入海洋,随海流和风浪迁移到各处,还可能借助洋流托运至五大海洋环流处,进而形成海上垃圾场。


图片        

“海上垃圾转转乐”是怎么形成的 | 图源:ed.ted.com


就这样,这批“偷渡者”首先在海洋拉开了侵略的架势。

与在陆地使用的招数相似,漂浮在海面上、或是进入海水浅层的垃圾,不仅会吸引海洋生物吞食,还会妨碍它们的游动。而像口罩、手套这类柔韧性强的塑料,甚至会缠绕或困住生物,引起它们的窒息。


图片        

鱼与手套:守套待鱼 与 自投塑网 | 图源:edition.cnn.com




第二步

制造分身!

另一批偷渡队也不简单:诸如可重复使用的口罩、消毒湿巾等布质垃圾,在洗涤、擦拭等反复摩损的过程中,会主动释放出成千上万的“微纤维”。这些细丝状的、直径仅约等于1/1000根头发丝的纤维能够潜伏入日常的生活污水、雨水冲刷垃圾形成的垃圾渗滤液中,连同消毒液等液体垃圾,或直接进入邻近的溪流,或穿过土壤混入地下水,最终进入海洋。

与此同时,塑料垃圾也会通过晒紫外光浴、互相摩擦等方式,在碎裂为迷你版的微塑料后,裂解出更多的微纤维分身,由此展开更大范围的进攻。


图片        

危机密布的红色微纤维 | 图源:nypost.com


这些微纤维、微塑料虽然小到人类肉眼看不见,可我们垃圾可不敢喊他们“小家伙”,毕竟论破坏力,还是它们更强。它们不仅会在海水浅层织起光反射网,影响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,还会吸附海洋中的有机污染物、重金属等有毒物质,从而产生“1+1>2”的毒性。不仅海洋生物们会因为误食而患上各种疑难杂症,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,也可能因为富集作用而面临被感染的风险


图片        

微纤维如何来到餐桌上 | 图源:ed.ted.com




第三步

有请化学毒物!

除了以上固体废物,我们液体垃圾的潜在性胁迫也不容忽视。疫情时代下,次氯酸盐是消毒剂中的主要成分,而相关研究表明,仅超过0.019毫克/升的氯残留,以及在消毒过程中生成的氯化副产物,就会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。不仅如此,当垃圾渗滤液汇入海洋,也可能带来部分含有剧毒的水溶性物质。而这些化学毒素都可能成为微纤维的吸附对象,其危害可见一斑。






图片        


“疫情垃圾”应对法:

今天你复习垃圾分类四部曲了吗?

炫耀完了,不是我小垃圾“怜悯”你们,是人类太不给力了,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事情居然还要请“敌方”来教。


也罢,传你们一法宝——“4R”原则,专治各类垃圾问题。具体来说,“4R”包括:拒绝使用(Refuse)、减少使用 (Reduce)、再次使用 (Reuse) 与 循环使用(Recycle)


图片        

4R现身说法 | 图源:eco.pref.miyazaki.lg.jp


听上去很复杂,实际上也就那样,我觉得挺容易的。

举个栗子——

作为干饭人,你要去食堂打饭。

出门前,在戴好口罩的同时,也要记得自备非一次性打包袋,可以是过去购物留下的纸袋、帆布袋等等;当然,可重复使用的饭盒、餐具也是必不可少的;在享受完美食后,也不要忘记垃圾分类——“红危险,黄其它,绿厨余,蓝回收”,各归各类勿混淆,我可不想和不同的垃圾混在一起好吧,垃圾也是有“洁癖”的 。


图片        

和超级玛丽一起做好垃圾分类吧 | 图源:baidu.com



当然,你们人类总是“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”。我倒是希望你们不实践,这样我们垃圾就可以肆意占领土地、天空和海洋,存在于你们的五脏六腑之中,大量动物因为我们垃圾而“退避三舍”,再也不会出现在人类面前。


哼哼,我可是很期待这样一天的来临,你们呢?




参考文献

       

[1] 孙凯. 全球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[J]. 国家治理, 2021(15): 44-48.

[2] 刘香,茹小尚,张立斌. 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[J]. 海洋科学, 2021, 45(03): 122-133.

[3] Dharmaraj Selvakumar et al. The COVID-19 pandemic face mask waste: A blooming threat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[J]. Chemosphere, 2021, 272, 129601.

[4] Sunanda Mishra et al. Marine microfiber pollution: A review on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challenges[J].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, 2019, 140: 188-197.

[5] Saliu Francesco et al. The release process of microfibers from surgical face mask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[J]. Environmental Advances, 2021, 4:100042.

[6] Shen Maocai et al. Neglected microplastics pollution in global COVID-19: Disposable surgical masks[J].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, 2021, 790: 148130.

[7] Bowley et al. Oceanic Hitchhikers – Assessing Pathogen Risks from Marine Microplastic[J]. Trends in Microbiology, 2020, 29(2): 107-116.

[8] Meng Jian et al. Plastic waste as the potential carriers of pathogens[J]. Current Opinion in Food Science, 2021, 41: 224-230.

[9]https://m.gmw.cn/baijia/2021-09/27/1302611798.html

[10]https://www.who.int/publications-detail-redirect/rational-use-of-personal-protective-equipment-for-coronavirus-disease-(covid-19)-and-considerations-during-severe-shortages.

[11]https://www.sciencedaily.com/releases/2021/03/210310122431.htm

[12]https://www.sharpsmart.co.uk/knowledge-center/what-clinical-waste

[13]https://globalnews.ca/?p=4269163&preview=true

[14]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ur5CZz5qoU


科学指导:洪海征教授


撰文:王思溱 / 于世豪

改稿:李依睿 / 张凯帆

排版:杨晔


总编:70.8海洋媒体实验室


出品:91看自拍海洋与地球学院




-END-